信用卡正在遭遇结构性危机办理股票配资。
"终于上岸了!再见,我的卡奴人生。" 8 月最后一天,95 后阿峰在社交媒体发布了新动态,文中配图是一张信用卡被剪断的照片。
阿峰的第一张信用卡是在 2015 年开通,"那时候刚毕业参加工作,花钱大手大脚,每个月都月光,后来通过同事知道了信用卡"。信用卡的额度便利很快让他体验到了刷卡的快乐,但不知不觉中也深陷以卡养卡的泥潭。
"回过神来手中已经有 6 张信用卡了,额度 20 万,最高峰欠到 18 万。"阿峰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但还是被妻子发现端倪,两人从 2022 年开始省吃俭用还钱,直到今年 8 月底终于剪断了最后一张信用卡。他说剪完之后感觉自己人都轻飘飘的了。
过去两年,像阿峰一样开始告别"卡奴人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据央行最新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较 2023 年减少 5200 万张,至今已连续下滑 11 个季度。这意味着,平均每分钟就有近 65 张信用卡被注销。更有报告显示,90 后主动销卡率持续提升,人均持卡量从 5 张锐减至 2.3 张;00 后趋向"无卡化",无卡率已达 42%。
这也让"信用卡正在失去这届年轻人"相关话题近期引发热议,曾经引领着一代人超前消费自由的信用卡为何突然失宠?
规模"大退潮"
近年来,信用卡市场迈入存量时代的趋势越发明显。随着 2025 年中报收官,多家银行披露了信用卡业务收入,普遍呈现一片"退潮"景象。
2025 年中报显示,6 家国有大行、8 家股份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 7.52 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 1975.72 亿元,下滑 2.56%。如此规模的缩水,已相当于抹去了一个中型城商行的全部信贷规模。
信用卡贷款余额和交易金额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风向标。
今年上半年,14 家上市银行中有 11 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中国银行收缩幅度最大,信用卡贷款金额 5224.99 亿元,较年初减少 13.88%。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以 9.23%、8.07% 的降幅紧随其后。
再看交易金额,1 万亿元已是多家银行死守的底线。共有 12 家银行公布信用卡消费金额,上半年合计缩水 1.42 万亿元,同比下降 11.05%;中国银行、光大银行降幅一度超过 18%,仅剩招商银行一家交易额突破 2 万亿元。
信用卡使用活跃度日陷低迷的同时,信用卡量的下滑则更为直观。
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 7.15 亿张,环比下降 0.83%。其中,二季度较上季度减少 600 万张,较去年年末减少 1200 万张,较 2022 年最高位的 8.07 亿张下降超 11%。
一位曾从事多年信用卡业务的某股份行工作人员告诉数科社:" 6 年前正常一天可以办 40 多张,团办的话能办 100 张。"但她在 2023 年开始转做了助贷业务,"到后来一天能办四五个就不错了,新客户越来越难开发。"
在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看来,多家银行信用卡交易总额的下降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信用卡行业历经十数年的扩张,市场已经相对饱和,银行与其再靠人工发卡比拼增量规模,不如转向挖掘存量客户价值,这也倒逼信用卡行业加速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挖掘的转型。
年轻人"迁徙"
当下的问题是存量市场的客户似乎也正在放弃"买单"。
信用卡作为千禧年后国内促进消费的重要产物之一,依托其伴随的信用体系,在过去 20 年间以最大程度地激活消费潜能,也曾被视为消费自由的象征。但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的盲目扩张,透支消费、消费陷阱等话题又令人闻之色变。
依据产品特性,信用卡的核心用户群体通常具有年龄分布年轻化、职业与收入稳定、有超前消费习惯或是短期资金周转需求等特征。综合来看,信用卡用户以 80、90 后为主力,年龄分布在 25-40 岁之间。
但近两年来,这批以往信用卡的忠实簇拥者,却开始走上一条告别信用卡的"迁徙"之路。
据中研网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初,信用卡市场 35 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从 45% 升至 63%,但人均持卡量从 2.4 张降至 1.8 张。45% 的 95 后认为"花呗 + 数字银行卡"更便捷,传统信用卡开卡意愿下降 28%。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注销信用卡"话题浏览量达 2.9 亿次,衍生出"打卡销卡"挑战,随着一场场"减负式消费"的运动席卷开来,消费主义的祛魅让 Z 时代完成了新的财务觉醒。《2025 中国年轻人消费报告》显示,63% 的 Z 世代认同"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超 40% 的人主动销毁"睡眠卡"。
除了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积分陷阱、年费套路、权益缩水等问题也劝退了一大批新老用户。
当初因为出国留学开卡的 90 后晓晨表示:"早些年信用卡在国外消费非常便捷,各种办卡送自行车等福利也很多。"到后来她办的卡连自己都记不清了,然后就各种被扣手续费、年费,最后一气之下就全部销卡了。
晓晨有关信用卡的使用回忆也映照着行业野蛮生长的时期,为了在市场扩张占据一席之地,各家银行不遗余力的通过福利营销比拼人工发卡。这一市场行为的后遗症,在近几年持续攀升的信用卡不良率上亦有体现。
求变的信号
在 POS 机时代,信用卡的"刷卡签字"丝滑流程给了用户独一无二的快捷消费体验,但在数字支付成为主流的今天,人们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或用手机碰一下商家的收款设备就能完成支付。当刷卡消费变成了绑卡消费,信用卡的特有体验感也大打折扣。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2025 年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报告》,2024 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67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7%,渗透率高达 92.3%。
随着花呗、美团月付、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的崛起,依靠场景渗透率、高使用频次和免息期等优势进一步取代着信用卡的传统地位
今年以来,信用卡市场求变的信号越发明显,上半年已有超 40 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信用卡分中心是行业扩张期的历史产物,此举也被视为信用卡从粗放式扩张到精细化运营发展模式转型迈出的明确一步。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大多数股份行的信用卡业务都尚未盈利,盈利能力或将成为信用卡业务转型的一个方向。
不难发现,最近几个月来,包括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汇丰银行(中国)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官宣,更新部分高端信用卡产品权益及活动,内含提高使用门槛、调整适用范围等。总体来看,多家银行都对自家信用卡权益做了下调,另有部分银行宣布停放联名卡。
如招商银行自 9 月 1 日起升级后的经典白金信用卡若要兑换年费,在原有 1 万永久积分基础上,新增了"当年持主卡消费满 18 万元",附属卡则新增了消费满 10 万元的要求。中国银行自 8 月 31 日起停发了包括联名合作类、主题特色类等多个类别的信用卡产品共计 24 款。
另一方面,个贷不良率持续上升已是近两年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就倒逼着银行除了加强风控体系的优化外,在产品和客户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大低风险产品投入与提升优质客户占比。
上半年以来,各大金融机构发布了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加速出清不良资产。一系列减重动作的同时,各家也在半年报中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如建设银行发起消费金融专项行动,以文旅消费、宠物经济等消费新业态为突破口拉动消费增长;农业银行全面升级惠农农机分期,创新农资分期产品;交通银行则推动服务下沉,聚焦县域高流量消费聚集地,开展县域信用卡营销活动 ……
董峥认为,未来信用卡的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满足高端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挖掘高端客户的价值,另一个则是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支付和信贷便利。
当下看来,信用卡行业的"大退潮"办理股票配资,本质上是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的必然转型。当年轻人用"断舍离"对抗消费主义,当移动支付以更便捷的姿态重构信用体系,传统信用卡业务不得不直面一个核心问题:除了透支消费,还能提供什么价值?
诚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