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绩爆亏,负债陡增,董事长换人,前总裁被拘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万科正经历着“多事之秋”。
有人说“优等生”是装出来的,现在终于露馅儿了。
有几分道理,也不全对,至少人家顶峰时根本不用装,地拿的多,房子卖的好,让同行追着学。
大家就是觉得它牛。
可它终归逃脱不了地产的原罪,高杠杆,高风险,周转不起来就是要完犊子。
万科算好的,还能靠深圳地铁输血续命,像隔壁的,万达,融创,金科之流,不是被清算,就是资产大甩卖,就是被ST了,看看孙宏斌的一夜白发,王健林的皮包骨头...
地产公司是惨,但背靠这颗“大树”的员工也很惨。平台没了,做工程管理的,招采的,设计的,还能在哪里找活干?
行业里有句笑话,这一两年里地产为社会的各个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像和顺丰两大集团……
体量大到“人满为患”,我之前看到很多岗位招聘竟然直接标注“谢绝地产从业者投递”,这一偏见,甚至说是恶意,像刀子一样扎进地产人的心里。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个新闻,说建筑设计院的一位女设计竟然“下海”了,看到截图还是很震惊。

当然,这只是个例,大多数的从业者还是在寻找正途出路。
我的一位高中好友,在西南设计院,由于行情暗淡,他说有小半年没有接项目,也准备考公务员了,刚好出了新政策,非应届生38岁前都可以报考,算是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最近这两年,刷朋友圈总是能刷到让你倍感惊讶的动态,可以说是一部地产人的“迁徙”百科。
结构工程师去干奥数辅导了,招采经理去开培训班了,项目副总去倒腾机车了,营销负责人开烧烤店了....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985,211学历背景,曾经的地产相当吸金,也“吸人”。能进入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龙湖的仕官生都要吴亚军亲自面试。
人才是趋利的,当年是地产,现在是AI,有大模型公司给应届博士生开到200万年薪的。
可在地产侵淫了几年十几年,就算再好的底子也被公司模块化,流程化的“教育”磨平了,常常说不要把平台的光环当作自己的能力,但对于地产人来说,这种幻觉尤为严重。
相对于收入的缩水,更多的身份滑落的茫然和不适,在地产高光时刻,他们是李总,王总,张总,走到哪里都是前拥后簇,但在行业坍塌他们被动出局时,手上没了权力资源,跪舔你的人消失了。
“人走茶凉”是所有房企高管体会最深的四个字。
他们曾经可以游刃有余的工作能力,也在迈入新的业态里消失了。
世界早已变了天,中年跨界机会也很渺茫。
前段时间刷到一对做自媒体的夫妻,之前两人都在地产圈,女方做策划,男方做营销总。都有亮眼的履历,但是又双双被裁。
女主在家里当生活主播,做的很不错。男主转型做起了“瓜农”,就是承包了一块地,种新品种西瓜,哈密瓜之类的,在线上引流,也很励志。
看似岁月静好,直到有一天女主发了一条视频,大意是夫妻两人观念开始冲突,为了一些小事闹矛盾,评论区分两派,反正就是制造各种男女对立。
但实际真正的矛盾是两人都失业,又在创业,经济压力陡增,常常是把小问题放大了,找不到排解的出口,就会引来争吵。
总之,男人也不要总是仰仗着自己还挣着大钱就对家人甩脸色看,也许某天你就不能挣了,你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2000年的下岗潮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们那时还是学生,什么都有父母顶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现在正在经历的行业低谷却是板板打在身上,疼的哇哇叫。
我们都已经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你无人可以依靠,依靠你的却有一大家子。
这一波地产下行,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什么是钝刀子割肉,从繁华到衰落,希望被一点点掐灭的过程,是最痛苦的。
除了地产从业者的窘境,买房人也很惨。
上一篇文章说了,万科在2019年拿地1500亿,2020年拿了2000亿,2021年又拿了2500亿,这三年是房价的高点。要不然他也不会财迷心窍,刚说了“活下去”,又迈开步子使劲扩张,还是没能抵抗住诱惑啊,现在万科受的苦都是在还债。
购房者也是追涨杀跌,那几年高位站岗的要数咱们90后最惨了。80后大多在2017年前就有了第一套房子,是吃到了房价上涨红利的,在后来入手的二套房虽然跌价了,但是盈利和亏损形成了对冲,也还好。
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91年出生的年轻人,23岁大学毕业,工作7年在30岁的时候攒够了80万,因为结婚,21年果断买了300万的房子,很不幸,可能是最惨买房人。
那时的贷款利率高,房子跌价又最狠,首付亏完的大有人在,相当于7年的工都白打了!
到头来看,还不如那些几年躺平不动的人,这是对奋斗者最无情的伤害。
众生皆苦,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到下一轮决赛圈。
诚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